第381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11 字 11天前

董访惊讶不已,面露惧色,对辛毗不敢有半分轻视,反而越发恭敬。

第1052章 见面礼

收到董访的回报,张邈很失望。他觉得何颙看走眼了,辛毗也名不符实,什么颍川四杰之首,被孙策耍得像猴似的,屡战屡败,请来何用,能帮我挡住孙策吗?说不定得罪了孙策,反而引来是非。

张邈心里有了想法,就不再那么热情,原本决定出城迎接的也没什么兴趣了,拖延了半天,最后让高柔帮他去迎一下。接到这个任务,高柔有点莫名其妙,却无法拒绝,只得收拾了一番,出城去迎。

辛毗在亭中等了半天,便知有异,见来迎的是高柔,他一下子明白了张邈的意思,推说身体不适,想在亭中过夜,明天再说。高柔心中有数,也不催促,命亭中安排食宿,小心侍候。

辛毗听袁谭说过高柔,知道他修习的是法家学问,原本不太看得起。此刻见高柔被张邈支使来迎客,明知这件事并非他的职责所在,有挡箭之意,却还是前后张罗,一丝不苟,顿时多了几分好感,邀高柔一起吃饭。两人本来很客套的闲扯,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满宠。

说起满宠,辛毗很是感慨。“夫子云:以容取人,失之子羽。山阳郡有个满伯宁,也是习法家学问,被人称为酷吏。我当初对他不甚着意,没曾想他却有用兵之才。这次任城之战,他力保高平不失,是我没料到的事情。”

高柔很惊讶,放下筷子,拱拱手。“辛君说的满伯宁,莫不是代理豫州牧的满伯宁?”

辛毗一头雾水。“满伯宁代理豫州牧?你这是从哪儿听来的消息?”

高柔连忙解释了一番。前两天,张邈刚刚收到消息,说孙策安排了一个叫满宠的将领代理豫州牧,还给兵两千,一路招摇过市,煞是威风,梁国、汝南那些曾支持袁绍的世家豪强人心惶惶,有的人自知难免,派人来陈留联络,想举家迁到陈留避难,张邈这两天很忙,有一半时间就在接待这些人。高柔听说过这个消息,却不知道这人是个学法家的,而且是个酷吏。

辛毗半晌才回过神来。他看看高柔,眼珠转了转,有了想法。他和高柔聊了起来,天南海北,古往今来,聊得非常开心,直到半夜才尽兴而散。

第二天一早,辛毗婉拒了张邈的邀请,决定返回颍川,投靠亲友。他留给高柔一封信,请他转交何颙。高柔无奈,看着辛毗驱车而去,自己返回城中。他向张邈报告了事情的经过,张邈也没当回事,很快就把这件事忘在了脑后。高柔又去见何颙,将辛毗的信给他。

得知张邈轻慢辛毗,辛毗已经回颍川去了,何颙扼腕叹息。他拆开辛毗的信,不免诧异。辛毗建议他向张邈进言,等孙策经过陈留时,派高柔为使者,派高柔去见孙策。何颙开始不太明白辛毗的意思,想了半天,恍然大悟,感慨的同时又非常失落。

很快,孙策的使者来了,他取道梁国回汝南,想和张邈见一面,顺便参观一下以织锦闻名的襄邑,还想看看襄邑闻名天下的蓼蓝和染绀。荆州、豫州每年要从陈留采购大量的染料,他想看一看这些染料是怎么加工的。

张邈很为难。他倒不介意孙策来看染料,他正希望孙策能够多买一些染料呢,但孙策要到襄邑,他非常担心。万一孙策赖在襄邑不走怎么办?上次派张超、董访攻睢阳,虽说是应何颙之请,却也的确影响了孙策的部署,谁知道孙策会不会报复他?

事情是何颙惹出来的,张邈便请何颙去见孙策解释,探探孙策的口风。何颙一口答应,只是提了个要求,让高柔做张邈的使者,陪他一直去。张邈虽然有些意外,却还是答应了,让高柔陪着何颙一起赶往边境,面见孙策。

在汳水南岸的葛乡附近,何颙、高柔见到了孙策。

对何颙这位老党人,孙策并不陌生,见面却是第一次。

有了见张俭的经验,孙策这次收敛了一些,免得再露怯。他和何颙聊了很多,关于党人的,关于游侠的,林林总总,不厌其烦。作为党人,何颙比张俭、李膺等人晚二十年左右,又比袁绍等人早十年左右,是那种承前启后的人物。他比张俭、李膺等人更激进,但又没到袁绍等人非要鼎立新朝的地步,所以眼下的境遇便有些尴尬。

孙策不完全赞成何颙的作法,却不妨碍他与何颙结交。郭嘉说,何颙的影响力很大,可以帮孙策树立名声。他与袁绍的关系特殊,如果能将他争取过来,对袁绍无疑是一个打击。可是对孙策来说,有袁谭在手,他并不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,何乐而不为。

孙策与何颙交流的时候,袁谭和高柔站在不远处。袁谭不认识高柔,但听说过,一听高柔的名字,他就知道这里面有文章。他不动声色地和高柔聊了起来。高柔倒也没想太多,虽然已经是俘虏,没什么前途可言,袁谭于他而言依然高不可攀。他非常恭敬,将知道的事情一一说来,辛毗的事自然也在其中。

得知辛毗有一封信给何颙,袁谭明白了。他看着眉宇间带着淡淡惆怅和迷茫的高柔,暗自叹了一口气。都是学法家的,高柔和郭嘉、满宠显然不是一个数路,他不具备他们那种见微知著的能力,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当作了见面礼。

“文惠,你听说过杜畿和满宠的事吗?”

“听说过。”

“孙将军重法度,你如果转投他,前程也许会更广大。”

高柔惊愕地看着袁谭,一时没反应过来。袁谭劝我依附孙策?这是什么道理啊,完全讲不通啊。

对高柔的反应,袁谭早有准备,但他却不作任何解释。他把决定权留给高柔自己,看他愿不愿意,看他能不能自己找到表现的机会。如果高柔需要他引荐,他再出面不迟。如果高柔没这兴趣,他也不想强人所难。他明白辛毗的用意,但他觉得没必要。

出乎袁谭的意料,孙策一听到高柔的名字就露出了浓厚的兴趣,直接提出了邀请,希望高柔能为他效力。在那一刻,袁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,就像与人猜枚,连输几次,最后突然发现对手作弊一般。

孙策从来没有见过高柔,高柔也名声不显,孙策怎么会知道高柔是可用之才?

第1053章 三手准备

高柔惊讶不已。他恍惚明白了点什么,但是疑点更多。面对孙策热情的目光,他咽了口唾沫。

“将军错爱,感激不尽。不过……我从兄是高干高元才。”

孙策笑了。“我知道,高元才在豫章,正与贺齐作战。不过他不是贺齐对手,或降或走,迟早的事。”他扬了扬眉,瞅了一眼一旁的袁谭,又笑道:“你不必担心这一点,别说是你,如果袁显思愿意为我效力,我都不介意。”

高柔张了张嘴,没有再说什么,躬身下拜。“愿为将军效劳。”身为陈留高氏子弟,张邈嫌他年少,只以普通人待他,他对张邈当然也不必什么感恩之心。孙策一见面就礼聘,这种机会太难得了,士为知己者,他不能放弃。

孙策和高柔聊了起来,得知高柔的父亲高靖在蜀郡做都尉,颇有些意外。

毫无疑问,陈留也是一个世家云集的地方,除了蔡邕这种名闻天下的大名士之外,数得上名号的世家还有不少,高家显得不是那么突出,但细究起来,高家绝对不是普通豪强可比,高干的父亲高躬能娶袁绍的姊姊为妻,就足以证明高家的影响力。得知高干成为南昌令,有可能成为对手的时候,孙策就安排郭嘉调查过陈留高家,但当时郭嘉的注意力在高躬那一支,对高靖的调查很简略。

蜀郡都尉是武官,高靖对兵事可能有所了解。不过东汉文官代理武事的征兆已经很明显,高靖也没什么成就,可能在武事上的水平也很一般。高柔刚刚弱冠,高靖应该正当壮年,蜀郡又正是乱世,他如果有能力,至少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点印迹。

“巴蜀正乱,刘焉、曹操都不是什么良善之辈,听说刘焉还造作天子乘舆,谋反之心甚炽,你父亲在巴蜀很危险,不如早点回来。”孙策很体贴的提醒道。

高柔听懂了孙策的意思。一个蜀郡都尉而已,不值得那么冒险。曹操虽然是朝廷的臣子,却又是袁绍的支持者。刘焉更有叛逆之心,弄不好会沾上一个逆臣之名。如果刘焉真能成事或许可一搏,不能成事,只会惹上一身腥。孙策正是用人之际,高靖如果愿意支持他,二千石的太守根本不是问题。

“喏,我这就作书与家父,请他弃官归田。”

孙策很满意,看来高家对朝廷没什么眷念之心,可以大用。他和高柔聊了起来。高柔习法律,但他并不是纯正的法家,而是掺杂了儒家思想的法家。对他而言,法家是手段,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,却不是目的。依法治国不仅要百姓遵纪守法,君主同样要遵守法度,不能肆意行事。在某种程度上,他和前汉的张释之相近,却和张汤等人相去较远。

孙策和高柔谈得非常投机。他反对儒家的迂阔,却不打算将儒家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。事实上这也不可能。对法家学说,他有一定的欣赏,却也不盲目推崇。他很清楚,法家的法是王法,法治不是后世意义上的法治。推崇法家必然会走向集权,汉代尊儒,却又不断加强集权,实际上是儒表法里的必然趋势。如果只是想大权在握,死后不管他洪水滔天,又或者只想一家一姓万世千秋,不顾其他,那法家是最适用的。但他穿越千年而来总不能一点追求也没有,要想做点事,不管是单纯的尊儒还是崇法都不是最优选择。

这是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已经证明的结果,毋庸置疑。他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做点有益华夏的事,就必须有所突破。他有这个愿意,却还没有找到好方法,蔡邕那样的书生不用说,全是理想化的东西,张纮、张昭倒是现实一些,但他们的观点也偏保守,高柔的观点和他有相近之处,或能有所襄助。

高柔的观点其实也不复杂,综合儒法,限制皇权。综合儒法,就是以仁心立法,有变王法为民法的趋势。限制皇权,更是直指法家的痼疾。此刻的高柔还年轻,有点理想主义,大概平时也没什么知音,此刻见孙策欣赏他的观点,他有点抑制不住的兴奋,滔滔不绝,侃侃而谈,恨不得将自己的所学和盘托出。

见高柔得到孙策的赏识,袁谭却没有抓住这个举荐的机会,白白浪费了辛毗的心思,何颙有些惋惜。他与袁谭走到一旁,找了个地方坐下,幽幽地叹了一口气。

袁谭静静地站在一旁,拱着手,执子弟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