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节(2 / 2)

大晋如此多娇 暮兰舟 2557 字 1个月前

什么玩意儿啊!过河就要拆桥!没有我堂哥操劳,你能当皇帝?我这就带你见司马家的祖宗!

王敦一生,快意恩仇,他干得出来这种事情,他若能忍,就不叫王敦了。

王悦站在叔父王敦和父亲王导的后面,他上前一步,握住王敦的剑柄,把拔/出一拳的剑重新插/进剑鞘里头。

王悦低声耳语道:“新帝的吃相固然难看,但现在不是撕破脸的时候。”

王悦也恼火新帝迫不及待的举动,这分明是给父亲难堪。

不过,大晋刚刚重生,需要休养生息,不能再动荡内斗了,否则的话,隔江的汉国会乘虚而入,打过来的。

王敦看王导,王悦看王敦,清河紧张的看王悦,荀灌看着清河。

荀灌这次穿着女装,站在清河身边,气氛剑拔弩张,她立刻环顾四周,寻找最佳的撤离方向——待会要是打起来,她先把清河拖走再说。

周抚看着荀灌,他的官职低,离站在最前面的荀灌等人有些远,且没有资格佩剑入场,此时急的满头大汗,他低声问父亲周访,“要是真打起来,我们帮谁?”

一边是王导,一边是新帝,真是为难。

周访也一头雾水,平心而论,他作为江南本地的士族,没有受到过王导的恩惠,凭本事当的官,应该帮新帝,可是新帝在登基大典上搞出这种骚操作,让王导下不了台,这种心胸和手段,周访着实有些看不上。

周访说道:“若真打起来,我们父子两边都别掺和,先撤了再说。”

由于朝代更迭太频繁了,忠君这种事情,不存在的,自保才是占据主流的思想。

所以,在东西两晋南北朝这期间当皇帝,基本上都是送人头,还不如士族稳定。

周抚看着前方的荀灌,说道:“爹,您先撤,我去帮助荀灌——护送清河公主离开这里。”

周访同意了:清河公主是惠帝嫡出公主,保护她总不会错。

周抚乘着众人的目光都盯在王导身上,无人理会官员的站位秩序,干脆一步步蹭到了荀灌了身边。

荀灌正观察出口呢,看到周抚,问:“你来作甚?”

周抚:“我担心待会乱起来,你……清河公主有危险。”

这么快有了盟友,荀灌更添信心,对清河说道:“公主不用担心,一切交给我们。”

其实清河没有想个人安危,她再想王导和新帝打起来了,她作为大晋公主,该如何站队?

她毕竟姓司马。清河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

就在众人各有所思时,王导毕竟是王导,无论心理素质还是临场应变能力都是一流的。

王导其实早有谋断,他故意憋着不出声,就是想让大臣们心里做出评价和决断,到底跟谁混比较有前途。

新帝这种过河就拆桥的行为,实在令刚刚南渡,惊魂未定的士族们不齿,士族本来就不尊重皇权,新帝这种迫不及待,跳梁小丑般幼稚的行为,让士族们看清了新帝的平庸和肤浅。

到底是个旁支宗室,沉不住气啊。不晓得他能当几天皇帝,咱们还是继续跟着王导混吧。

即使真的打起来,王敦掌控兵权,是天下兵马大元帅,新帝也不是王导的对手。

王导瞧着气氛差不多了,一触即发,缓缓出列,说道:“请皇上恕微臣不能遵命。皇上是天子,就像天上的太阳,仅此一个。微臣就是地上的尘土,没有微臣,还有会其他大臣们辅佐皇上,仰望皇上。天上的太阳如果下凡,和尘土在一起,那么地上的苍生又能仰望谁?”

王导缓对着龙椅上新帝一拜,“请吾皇收回成命。”

王敦王悦也跟着附和,“请吾皇收回成命。”

清河荀灌周抚等众人皆随声附和。

新帝看见群臣皆俯拜在他的脚下求他,尤其是王导把他比作太阳,把自己比作微尘,顿时心中大爽,王导再有权势又如何?我……不,朕才是皇帝。

新帝大手一挥“众卿请起,朕收回成命便是。”

三拜九叩的登基大典之后,司马睿宣布改元,年号为太兴,这就是太兴帝了。

新的帝国,新的封号,为了昭现皇权,太兴帝赐给王导公爵之位,从以前的纪丘子的子爵,变成了始兴郡公的公爵,曹淑是公爵夫人,王悦成为始兴郡公世子。

太兴帝还赐给清河一个新封号——临海公主。

你以前是小河,现在成为大海,你看,我对你不薄啊,至少比你的白痴父皇会取名字。

听到太兴帝更改封号的圣旨,清河哭笑不得,皇位真的使人疯狂,清河恢复的记忆里,一个个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,丑态毕露,唯一不忘初心的,只有我的白痴父皇啊,他始终如一。

清河对外还是自称清河公主,这是父皇给她的封号,无论朝廷叫她什么,都无所谓,“清河”是父皇留给她最后的一点念想了,她要一直留着。

第六卷:暮阳朝升

第129章 大道直行

太兴帝这个改名狂魔,除了把清河改封号为临海,还把都城建业城改成了建康城,据说是了避讳先帝司马邺的名讳。

这个就有点扯了,司马邺被刘曜困于长安时,发了无数道勤王诏书,要实力最强的司马睿带兵救驾勤王。可是王导不点头,司马睿那里敢去?军队又不听他,如今倒好,司马邺死了,见死不救的太兴帝倒是想起要避一个死人的名讳。

反正司马睿称帝之后,就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一阵爆改,来试探王导和群臣的态度。

只要不触及国家既定的基本政策,王导由着他改,一点都不着急,平日上朝对太兴帝行臣礼,礼节上挑不出错处。

王导是中兴之臣,精力都放在安置百万移民和江南的发展上,并不把太兴帝的小动作放在眼里,由于南北语言相差甚大,王导在江南各地建立学校,以成教化,定风俗,把中原的文化嫁接到江南,用文化来融合南北。

</div>

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