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2节(2 / 2)

重生之权贵 缸里有米 1923 字 1个月前

钟奇谋拍了一拍李鸣的肩膀,道:“老李,我最欣赏这种有冲劲,敢打敢拼又有才华的年轻人!很像我当年的样子!你们学校能教出这样的学生,不简单啊!”

钟奇谋手劲很大,拍得李老爷子颤巍巍的,抖了一抖,好悬没趴下。

钟奇谋却不以为意,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,仰望天空,目光迷离而沧桑,道:“那还是1975年的第一场雪,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。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,被判反革命罪,直接在监狱里被关了五年。在监狱里,我还和狱友合作写出了《华夏往何处去》,挥斥方遒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!而那个狱友你们知道是谁么?就是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啊”

他和杨小凯一起坐牢倒不是假话,只不过,他和杨小凯出狱以后,两者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,再也没有联系,未免有拉虎皮做大旗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。

杨小凯走上了学术道路,1979年出狱后,杨小凯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。1980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,两年后毕业,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。1983年受经济学家邹至庄赏识推荐,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,五年后,被授予博士学位。后来出任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经济系教授、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客座研究员;他曾经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,成为华人经济学界成就最高,贡献最大的学者。

而钟奇谋出狱之后,则从事商业活动,在当时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下,绝对是一个异类,曾经两次以“投机倒把罪”的罪名被送进监狱,但是他在1991年创造了罐头换飞机的奇迹,

在当时是一件震惊海内外的事情,他一下子买了4架崭新的俄罗斯产中型客机。

起初谁也不相信钟奇谋能做这么大的买卖。直到1991年3月,第一架能载164人的图-154客机飞抵成都的双流机场,并交付给钟奇谋的大德集团时,人们才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。

根据1991年,大德、川航与苏联方面达成的协议,钟奇谋把飞机转手卖给了四川航空公司,成了中国最大的“倒爷”。

更令人们惊讶的是,中方用价值4亿元人民币的500车皮日用小商品换购4架苏制图-154飞机。图-154客机比美国的同类飞机便宜2/3,双向交换产品总价值4.2亿法郎。

这笔买卖成为中俄民间贸易史上最大的一宗易货贸易。

钟奇谋做成这笔买卖的秘诀是:他知道俄罗斯有飞机卖不出去,又迫切需要华夏的轻工业产品,而中国有大量的轻工业产品和食品积压在仓库里,国内航空公司却缺少飞机,钟奇谋就利用这些条件“组装”出了一个物物交换的市场。

人们常说,一个主意值万金。钟奇谋的这个创举为随后中俄易货贸易的飞速发展开了先河。这笔贸易经媒体报道后,钟奇谋顿时成为全国热点人物,钟奇谋自称从中赚了8000万到1亿元。

钟奇谋似乎有点感伤地道:“而现在的年轻人呢,就再也不关心政治了,没了热血,没了冲动!现在的学生,哪有这种大气,哪有那种敢打敢冲的拼劲儿?”

他微微一笑,很欣慰地道:“不过,这两个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希望!他们还是有热血的!有冲劲的!我很喜欢啊!”

大家包括夏小洛都愣住了,看那意思,魏金把他儿子胖揍一顿,他还挺欣赏!钟奇谋这个“胳膊肘往外拐”的样子,把钟林气得浑身发抖,他发动汽车带着安慧走了。

夏小洛搔了搔脑袋,对他有了点好感,不愧名叫“奇谋”,还真有点异于常人。

钟奇谋看了魏金一眼,似乎在站在台上演讲一般,道:“金融学是好东西!未来世界是金融的世界!我告诉你,龙飞那个鸟人的空手道理论全是抄袭我的!当然,这只是一个很浅显也很局限的观点。我现在有一个重大发现,我发现了新的东西。我发现我们的国家,我们的民族再次崛起的办法,我做过各种各样的生意,生意做多了我就发现,种田不如做工,做工不如经商,经商不如借钱,借钱不如不还,不还不如不管。借钱就是开银行,‘不还’就是股票上市,不管就是风险投资!我所有的失败例外是生产了某一种产品,我所有的成功无一例外的共同特征是我绝对不生成产品。未来是金融的世界,我要把我的企业摆在华尔街,只要为了华夏民族的振兴,我可以无限制的投资!无限制的花钱!钓鱼还需要一点蚯蚓呢!”

钟奇谋说得这几句话挥斥方遒,大气淋漓,如同一个风采无限的企业家站在台上演讲一般!简直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,显得那么光芒夺目!

其实这席话,倒有几分歪理,李鸣和几位陪同校领导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。

在当时整个华夏思想封闭保守的社会大环境下,能说出这番话,实在不简单,尤其后面那几个一心想着发财致富的保安,对他更是敬佩,都用一种崇拜的眼光看着钟奇谋,不仅有崇拜,还有敬畏。比后世的追星族的眼光还要狂热。

夏小洛前世研究企业史的时候,就知道钟奇谋以机敏善辩口才出众著称,他对华夏经济体制改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,对新经济现象的观察中,他善于敏锐地扑捉到兴奋点,然后提高到理论高度,并用独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,让人耳目一新。

今日一见,果然如此。

夏小洛和魏金嘴角产生了一个让人难以察觉的弧度撇了撇嘴,他们都看到了对方的表情,很默契地相视一笑。